別要愛得太遲 義工拍預先叮囑影片讓長者說留給最愛的說話【有片】

親子

發布時間: 2018/08/17 11:25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1

分享:

分享:

「我在老人院裡一切安好,但有時間你能多來看我嗎?如果你再不來探望我,你來的時候,我說不定就已經走了。」一個婆婆望著鏡頭說出藏在心中已久的說話,希望子女可以透過影片知道自己的心意。

許多老人家因年老或患病被送進老人院,其中有很多很久都沒有見過他們的子女。有見及此,十位平均年齡68歲的老人家組成攝製隊,為明愛長者中心的老人家拍攝預前叮囑(遺言)影片。他們希望透過預前叮囑能讓老人家能藉著影片向子女傳達難以啟齒的話,亦能為他們在世的親人留下最後一份禮物。

攝製隊的創辦人吳國雄今年已78歲,他一直對電腦一竅不通,年輕時亦從事與攝影無關的工作。他是在60多歲退休後才開始接觸攝影,因此一路上遇到的困難有很多,他都是邊做邊摸索。現在,由拍攝前期到後期的剪接,他都能一手包辦,他還充當導師的角色,教導其他隊員拍攝和剪接的技巧。

攝製隊的製作十分認真,而且攝影器材十分齊全。

攝製隊是在機緣巧合下成立的,當初明愛長者中心找他幫忙拍影片,遇上一班同樣喜歡的攝影的朋友,就有了攝製隊的念頭。後來越來越多人加入攝製隊,就開始拍攝預前叮囑。

有了預前叮囑這項服務,老人家就能透過鏡頭對子女傳達心意,對他們說出無法當面說的那些心底話。

大雄哥希望透過拍攝遺言讓老人向子女表達愛意。

播放預前叮囑的時間和地點都是由老人家自己決定的,他們可以選擇在逝世後才播給子女看,亦能選擇立刻向子女表達心意。攝製隊成員Ken 認為,拍攝預前叮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不單止能為子女留下最後一個美好回憶,也能讓子女感受到他們的愛,不要愛得太遲。

一般子女都把父母的說話視作耳邊風,在他們失去後才懂珍惜。

Ken認為,拍攝遺言令他反思自己,令他珍惜時間。

大雄哥說,老人家多數會透過預前叮囑說一些心底的說話,當中亦有不少令他感動的故事。其中一位婆婆的故事令她印象深刻。她說:    

我在老人院裡一切安好,但有時間你能多來看我嗎?因為在假期和週末裡,我看到有很多院友的子女都帶他們去逛街,只有我留在院舍裡,很孤獨。如果你再不來探望我,你來的時候,我說不定就已經走了。

大雄哥希望趁著老人家還有溝通能力時,透過預前叮囑令子女更關注他們,亦令他們明白孝順父母是中國人的美德 ,他們應該好好珍惜父母在世和他們相處的的日子。

老人家對生死看法變得開放

大雄哥指,新一代的老人家對生死的態度很開放,他們只希望為自己的身後事做好準備,完全不會對預前叮囑有所忌韋 。他則希望自己在還有能力的時候能為其他長者服務,所以暫時未有拍預前叮囑的打算。他亦坦言,自己擔心攝製隊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始終拍攝對老人家來說並非易事。

開始拍攝預前叮囑後,我對生死的看法也變得豁達。死亡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我只希望能有年輕一輩的老人家能把攝製隊延續下去。

Ken 則認為,拍攝預前叮囑令自己更珍惜時間。

以前總覺得自己精力充沛,現在看到有很多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各項機能都開始衰退,就知道自己七、八年後的活動能力也會放慢。

他希望自己能夠多宣揚正能量,讓年輕一輩明白自己需要善待長者,這亦是他留在攝製隊的原因。

控制老人家的情緒是最大困難

大雄哥坦言,拍攝預前叮囑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控制被拍的老人家的情緒。 老人家記性較差,容易忘記說話內容。吸收經驗後,攝製隊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但拍攝過程依然十分艱巨。

有些老人家會緊張得說不出話來,需要停機放鬆。有時候他們很心痛,我們又需要停機,讓他們平復情緒。

老人家拍攝遺言時難免激動,因此控制他們的情緒是拍攝的最大困難。

為了顧及老人家的情緒問題,數分鐘的片段可能需要數個小時才能完成,因此他們需要較長的拍攝時間。

另外,在攝影方面,由於老人家的視覺和聽覺都比較差,在學習的拍攝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困難。其中剪接對他們來說最有挑戰性。為了讓成員更有效率地學習, 大雄哥會在上課時把課堂的情況拍下來,讓成員能回家重溫課堂上的內容。

老人家的自尊心都比較強,不肯向別人請教。只要把課堂上的情況拍下來,他們就能隨時溫習。

當成員遇上難題時,他甚至會利用軟件遠距協助成員們解決問題,確保他們能完全掌握課堂內容。他甚至希望攝製隊的隊員每一個都能獨立行動,由拍攝前期、中期到後期的剪接都能一手包辦。

攝製隊以義工性質進行服務,配合明愛長者中心的安老服務推行。雖然暫時以服務明愛的老人家為主,但是攝製隊日後有意以社企形式獨立發展。

想知道更多正能量的報道,請【按此】

撰文 : 劉卓姿 TOPick記者